EN

你好我叫上海石油化学工业研究院这是我的名片!

时间: 2024-03-24 05:54:04 |   作者: 移动电商系列产品

  上世纪60年代,国内仅有少数研究单位从事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方面的开发研究,就全球范围而言,石油化学工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了迎头赶上世界发展步伐,建立石油化学工业专业研究机构,培养科研队伍,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催化剂,从而打破国外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地位,填补国家空白,促进石油炼制和化工事业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此,1960年1月,上海市委召开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同年5月决定筹建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石化所),于1961年5月正式挂牌,成为上海市化工局直属科研单位之一。

  这就是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的前身。从上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以科学技术创新助力石化工业振兴的使命成立迄今,上海院走过了近60年独具特色的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历程,从无到有,风雨兼程,从小到大,探索未知,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19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使我国的粮食和棉花大幅减产,亿万人民不得不节衣缩食,从而牵动了中央和各级地方领导的心,上海市委遵循党中央关于重点解决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吃、穿、用”问题的指示,急需发展合成纤维工业,解决粮棉争地。

  第一、能节约耕地面积。大约1万吨合成纤维可织成2亿1千尺布,可供1000万人穿着,相当于25万亩棉花田生产的棉花加工成的棉织品数量。而一套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的合成纤维工厂占地面积相当于一座足球场的面积,仅4000平方米。

  腈纶,即聚丙烯腈纤维,作为合成纤维的一种,因其手感柔软,色泽鲜艳、耐光,抗菌,不怕虫蛀,其纺织品被广泛地用于服装、装饰、产业等领域,有“人造羊毛”之称。

  丙烯腈作为腈纶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这类石油化学工业基本有机原料合成项目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包括催化剂研制、工艺合成、分离提纯、分析表征等多个领域。

  上海石化所积极做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老一辈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勇于涉险滩、闯难关,主动承担起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课题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先后组织百余人科技攻关队伍,集中优势兵力,通过反复攻坚,终于突破技术难关。1963年9月,国内首家60吨/年丙烯腈中试车间建成。从设计、土建到安装总共不到二年时间。丙烯腈产品经聚合拉丝,获得聚丙烯腈纤维,向建国十五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

  其后,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2000吨/年丙烯腈装置,这也是国内第一套丙烯腈固定床生产装置。在初创时期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仅仅花了三年多时间,就啃下了石油化学工业技术领域里的一块“硬骨头”,填补了国内丙烯氨氧化技术的空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会议确定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党中央为加快经济发展,提出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展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方针,各种经济联合体在许多地区、部门应运而生。

  198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组建国内第一个跨行业“七厂一所”联合体—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上海石化所成为联合体一员。

  把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作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架设的桥梁,把为公司进行直接的技术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是上海石化所坚持的方针,更是上海院科研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之一。几年间,根据公司需求,一批新型催化剂研发成功,并应用于公司制作装置,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显著,并在兰州石化公司等国内十余家工厂得到普遍应用。

  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成立。为了加强石油化工特别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研究工作,于1984年12月将上海石化所从联合体划出,直属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直属研究院、所。

  1980年代初,随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革命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化。上海石化所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

  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上海石化所注入了战胜困难的极大智慧和坚定勇气,大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遵循“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大力开拓科技市场,以积极、稳步实施石油化学工业催化剂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为策略,力求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拼搏出一条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新路。

  这一系列变化,为上海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事业大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把引进技术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就必须大力推行国产化工作。以敢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勇气,力求新的突破。

  1980年代末,GS系列乙苯脱氢催化剂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连续多次在燕山石化公司以及中国石化系统外的多套引进装置上取得应用。

  进入九十年代,甲苯歧化催化剂在大型芳烃联合装置替代进口,节约了上千万美元的外汇,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如今,上海院研制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基本达到80%以上。

  1992年初夏,中国石化总公司给上海院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MB-86丙烯腈催化剂在5.0万吨/年引进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寥寥数语,表达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对科研人员成功开发的高性能MB-86催化剂的肯定和感谢。

  1998年7月,两大石油石化公司管理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成立。上海院归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上海院积极贯彻实施资源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着力拓展研究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多项新型煤化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或领先水平,其中,甲苯甲醇制二甲苯技术(S-MTX)在扬子石化20万吨/年工业装置上应用成功,标志着MTX技术在世界上率现实现商业化运行。自主开发的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有力支撑了所在企业扭亏脱困,牵头开发成功“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一个掌握全流程MTO技术的国家,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海院致力于绿色、环保、低碳新技术的开发,着力推进石油化学工业副产资源的增值利用,支撑相关领域技术升级。其中,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S-OCC)技术不断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碳四化工利用率提高到100%。

  上海院把帮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重点,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作为企业的研究院,要针对企业的重大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

  在基本有机原料方面,甲苯歧化成套技术、丙烯腈成套技术、干气法制乙苯技术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得到积极评价。成功开发多项增产芳烃技术,为中国石化成为全世界第三家拥有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专利商做出了贡献。

  上海院开发的节能型异丙苯成套技术、苯乙烯成套技术、乙苯成套技术等新一代基本有机原料技术降低了传统大宗化学品的成本,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直接降本上亿元,并增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成功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获得国际结构代码SOR,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培育核心竞争力。未来,上海院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开发绿色清洁、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把握未来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为培育战略新技术、新产业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速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中国石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引领,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我国石化取得发明专利授权:“高性能聚丙烯腈前驱体纤维及其制备办法和使用”

下一篇:口罩原料供不应求疯狂的聚丙烯为何价格大涨

Copyrigh © 2013 hongan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ejiang Hongan Paper Co., Ltd. 华体会体育首页官方app-华体网站 版权所有网站备案:浙ICP备130258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