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进行时】1386、219、127这组数字属于怀柔这个镇
2020年5月,庙城镇迅速成立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全面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的顶层设计。持续规范工作体系,制定《庙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形成由镇党委、政府统筹部署,各村(居)委会具体实施,各村(居)保洁员、垃圾分类指导员落实,村民自行分类的镇、村、点三级工作体系。逐渐完备考核机制,将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纳入村级绩效考核,实行“日复查、周巡查、月巡查”的月考制度,并逐年提升考核占比,直接与干部绩效挂钩,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时段的检查督导体系。
激励村居“各显神通”,全镇20个基层党组织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纷纷将垃圾分类执行情况纳入发展党员考察工作,递交入党申请书、发展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等环节均须考察其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情况,引导其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同时,各村居还充分的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将分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与党员户“门前三包”、党员积分相结合,与村民福利分红挂钩,确定“奖惩”办法,切实解决农村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问题。庙城镇李两河村结合真实的情况,建立“绿色存折”奖励机制,对村民分类垃圾检查合格后,可将厨余垃圾称重记数,每10斤厨余垃圾兑换一瓶洗涤灵等日常生活用品,鼓励群众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推进垃圾减量。
“您的垃圾进行分类了吗?请按垃圾分类的要求做投放......”这是投放者在靠近智能垃圾桶时自动响起的提示音。庙城镇投资400余万元,在镇域内18个村庄和10个居住小区,共投放使用219套。
智能垃圾桶采用红外感应设备,只需把垃圾放到窗口前就会自动开启桶盖,通过语音,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垃圾分类,而在扔完垃圾后,桶盖会自动复位闭合,完全解放双手。
此外,垃圾桶内还设置紫外线自动消毒和冒满指示灯等功能,彻底将垃圾分类由“脏手麻烦事”变成“举手之劳事”。“以前的垃圾桶如果盖盖子,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用手打开;没有盖子,垃圾暴露在外,既邋遢又有异味。这个智能垃圾桶设计非常人性化,既让垃圾‘眼不见心为净’,又解决了投放垃圾怕脏了手就乱扔的问题。”率先使用智能垃圾桶的郑重庄村民王娟说。
在投放智能垃圾桶站的同时,庙城镇立足“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理念,通过“脚步丈量法”在人口密集点位和主要街道沿途合理设置桶站127个点位,放置分类垃圾桶近1400个,最大限度缩短村(居)民与垃圾桶的距离,方便村(居)民投放。此外,为越来越好的“变废为宝”,庙城镇还专门修建了发酵池,厨余垃圾分类后,通过分解、堆肥等简易地处理,降解为有机肥料,提供给村民菜园或村中绿化使用。
为有效引导村(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生活小习惯,庙城镇采取“矩阵”式宣传引导工作,“空中”宣传借助村村通广播,按照不同阶段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内容,下发《致村民的一封信》《垃圾分类小知识》《生活垃圾分类处罚条款》等广播内容13篇,全年广播过万次。“线上”宣传依托“庙城之窗”微信公众号,持续刊发、宣传垃圾分类典型经验、信息72篇,开展“党员承诺垃圾分类 你我参与共同接龙”“分类达人邀你参与垃圾分类公益广告”“生活垃圾分类有奖竞答”等向上向善的网络互动活动11次,参与人群20000余人次。
“地面”宣传依托2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2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72场,开展“大手拉小手——垃圾分类‘童’心协力”未成年人专场活动21场,开展“家庭带动计划”“私教”入户、桶前值守等专项活动30余次,累计参与居民2.9万人,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实现了从“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的转变,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学生带动家长、非流动人口带动流动人口的生动局面,垃圾分类习惯逐渐成型,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庙城地区文明生活新时尚。
在全面发动宣传的同时,庙城镇从始至终坚持督查反馈,一年来先后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200余次,共检查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2300家次,发现有一定的问题近300个,立案查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3起,累计罚款2.1万元,个人谈线次,督促社会单位、个人落实分类责任。